踩着“下线”奔“上线” 民心工程才能暖人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罗乔欣 实习记者 鹿艺佳

2021-01-17 22:28 语音播报


北京民声

相关报道

听说八九米外要建12米高的垃圾站,顺四条37号院居民急了

 

跟踪顺四条垃圾站规划优化的整个过程,记者发现,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规划设计的技术、指标都符合相关标准,在原位置建设垃圾站从法规政策层面也挑不出任何问题,但在居民中反对的声音却很高。例如相关标准规定,垃圾站的建设与居民楼最短距离不得小于8米。而原方案里规划垃圾站的红棕色小楼与37号院1号楼的距离,规划师用仪器测量的精确距离是9米,超过了8米的下限,而居民们对这符合规定的距离却不买账:“我家客厅都快8米长了,我还不知道8米有多近吗!”问题出在哪儿?

在本端推动下,各方坐在一起召开了垃圾站选址座谈会。

虽然居民对一些概念产生误解,但当误解澄清后,居民仍坚持不同意在原位置建设垃圾站,说明只贴着规划的“下线”,满足基本的法规、标准似乎远远不够。8米之外,就是蹒跚的老人,上学的孩童,还有刚刚买房在这里安家的年轻人。规划不光要考虑到符合标准,更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和心理需求。

居民李先生说:“棚户区改造是民生工程,是为了大家生活品质更高,但如果踩着的法规的下线来规划设计,就很可能让一项造福工程失去了民心。”

在满足基本标准外,更多考虑居民生活的实际感受和地区居住现状,不仅寻求“正确解”,更寻求“最优解”,才能真正化解矛盾、推动工作。

当居民得知垃圾站规划调整的结果后,有的居民激动得眼眶都红了:“我们特别满意,这下真正做到两全其美了!我们给做规划的工作人员们点赞,也给北京日报点赞,你们辛苦了。”

 

 

有事好商量

编辑:鹿艺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