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五年·账本故事|收入有保证,居民有信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吴楠 美编 宋溪

2022-06-22 11:37


热点


进入 新闻调查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京北昌平,一垄垄翠绿的农田里,种的是保障市民菜篮子的蔬果,也孕育着京郊农民增收的希望。

皇城根下,青砖灰瓦的街巷中,流淌的是历久弥新的京城味道,也是城市发展中不曾丢失的温暖。

十九大以来,北京坚持发挥新发展理念指挥棒作用,居民收入领域以促进居民增收为总目标,以缩小收入差距为重要抓手,取得了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差距逐渐缩小、渠道不断拓宽等一系列成绩。

保增收

从田间采摘到社区团购 京郊农民寻出路增收入

沿着京承高速出了北六环,白马路奔西,小雅草莓园就在昌平区兴寿镇、秦屯河畔。

时值初夏,这家“草莓园”种植的并不只是草莓。一排排温室大棚里,种满了应季的蔬果。绿的生菜、红的番茄、黄的玉米……温室之间的田垄间,几只大白鹅正悠闲地“遛弯”。

一间大棚里,两位农民正忙着采收——翠绿的西瓜藏在藤叶之中,他们要从中挑出已经成熟的,摘下送到草莓园一端的仓库。所有采摘好的蔬果,要在这里称重、分盒、装车,当天下午,这些蔬果就会送到北京市民手中。

草莓园丰收

“我们都是现摘现发,保证当天到货。”草莓园的经营者,网名叫“小雅”, 疫情前,她主要做的是草莓采摘的生意。受疫情影响,草莓采摘已经停了近两年时间,可她的“生意”却越做越大。种植园也从原先的十几个大棚,扩张到如今的四十几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这一点,小雅深有感触。

“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这是个动脑子的活儿。”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小雅坦言自己并不懂,因此要聘请专业的人来帮着自己种菜、种果;自己则要在另一个方面动脑子——确定经营方向、给蔬果找销路、捋顺配送渠道。

2020年初,疫情忽至,为防控需要,保证生产安全,草莓园选择暂时关门谢客。小雅也有过迷茫,好在她平时靠口碑和网络积攒起来不少客户,留下了许多客户的联系方式,平时也有相熟的朋友通过微信要求她送货,她索性建了微信群,把这些客户拉到群里。“既然大家不能来了,我就想办法给他们送。”

最初送货的日子,小雅一家全得上阵,没有稳定的快递,就自己开车满城转,从早上采摘到晚上送完货,往往都得到了八九点钟。送着送着,小雅发现了客户的新需求——大家不光想吃草莓,还想吃新鲜安全的蔬菜,乃至柴鸡蛋、走地鸡。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小雅开始种植各类蔬菜,黄瓜、生菜、西红柿、蒿子秆……都是常见的品种,种植时她要求尽量用农家肥、物理除虫,为的就是客户能放心。“我们家菜的卖相不一定那么好,但保证质量,大家也都理解。”

2022年春,草莓下市早了一些,小雅的所有大棚都换种成当季有机蔬菜,随销随采能保证菜品新鲜,大棚种植还能保证随时改种应季、流行的品种。“前一阵我们的蘑菇热销,最近是西红柿最受欢迎。”

客户越来越多,如今靠着自家的车已经送不过来,考虑到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一家家送也不现实。如今小雅将配送的重点,放在几家有社区团购的小区,其他客户,则通过邮政部门的生鲜配送业务,保证时效性。“咱们邮政的配送有惠农政策,不仅保证中午揽货,当天送达,也给我们节省了不少配送成本。”

销售捋顺了、收入提高了,小雅却还没有安心,如今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她也得紧跟形势,不能掉队。“说不定哪天咱们就落伍了,还得加把劲。”

稳就业

从微招聘会到线上面试  社区街道多渠道促就业

银锭桥横夕照间,春品翠柳夏赏莲……什刹海湖畔的一草一木、青砖灰墙,在刘军眼中,与往日似乎有了些变化。

从小在黄城根长大,51岁的他,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什刹海地区网格管理员。“这儿怎么扔了一个垃圾袋?那儿的东西位置符合规定么?现在走在大街上,我会留意这些问题。”

这份新工作,刘军还在“实习阶段”,每天都要跟着老网格员转街,一是熟悉环境现状,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也要认识一下新同事。早就听说过北京街巷环境整治,以往只是从居民的视角有所体会,这一次,刘军也成了街巷环境管理的一环,“感觉还是挺好的”。

打起找新工作的念头,还是2021年。原先的企业经营不太景气,加之自己的年龄也大了,刘军想找份儿安稳的工作,最好能离家近一点,方便照顾自己年过八旬的母亲。想干老本行,职位不好找,重头学新技术也不是很现实,“招聘会的门儿冲哪咱都不知道了”。有朋友建议刘军,可以找社区帮帮忙。

头一回找到街道工作人员,刘军就注意到了对方的细心,他了解到,除了日常的招聘信息外,还可以通过“西城人社”的公众号等渠道,了解西城区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的招聘信息。很快,他就关注到,什刹海地区正在招聘“网格管理员”。

发现街巷中的具体问题,并上报给有关部门,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刘军对家门前的环境挺关注,所需的技能自己也掌握,他决定申请这个工作——经过面试,他的新工作很快便确定下来。接下来,街道社保所的工作人员还帮助他完成了社保迁移等一系列工作,2022年中,刘军顺利入职。“这几年北京治理居住环境的努力,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稳经济需要稳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春节前夕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表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保就业政策惠及的,不仅是刘军一人。如今北京市各街道都已成立专门的就业帮扶组织,对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街道举办招聘活动

“由于疫情原因,街道的招聘会暂时没有开,但我们还有微招聘会,线上的渠道更多。”什刹海社保所工作人员郝金翔介绍,街道目前专门设立了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对于有就业需求人员,建立了专门的“就业群”,会及时将企业的招聘需求汇集,并通过电话通知符合条件的居民。其中,“ 4050”人群由于年龄、技能等原因,存在一定就业困难,也是扶助的重点对象。

“我们街道内部也会不断挖掘出新的需求、岗位。”郝金翔介绍,仅街道的市民服务中心,今年就招聘了6个“服务专员”,且仍在持续招聘中,首先针对的就是社区中的低龄退休人员,希望他们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当然,我们也希望有就业需求的居民,有提升个人技能的意愿。现在很多工作都需要电子化办公,那么咱们也要掌握对应的技能。”

与此同时,相关政策也在向促就业的方向提升。2022年初,街道下属部分岗位的月薪,统一上调并改变了薪酬结构,从以往的每月固定工资,调整为基础工资、出勤工作、绩效工资三部分。“这样的调整,让好好干的居民可以挣到更多钱,提高工作主动性的同时,也会让企业更有招聘的积极性。”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