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人更受蚊子“青睐”?清华团队揭秘蚊媒传染病传播机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2022-07-03 11:35 语音播报


热点

炎炎夏日,蚊虫叮咬成为不少人的烦恼。除了难以忍受的瘙痒和肿包,蚊子给人类带来的还有多种蚊媒传染病。清华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传染病学教授程功团队研究发现,人体气味是调控蚊虫行为的关键因素。通过补充维生素A或相关药物,调控皮肤微生物,重塑人体气味,可影响蚊虫的嗅觉感知,从而阻断蚊媒病毒的快速传播。该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

研究团队正在通过嗅觉测定装置评估蚊子的行为

“在蚊媒病毒的传播循环中,蚊虫需要叮咬被感染的人或动物,取食带有病毒的血液,方能具备携带并快速传播病毒的能力。”程功解释,蚊媒传染病的广泛蔓延依靠的是人蚊之间不断发生的双向传播。倘若蚊虫叮咬的是非感染者,病毒的传播循环则被中断。

通过实验,团队发现被蚊媒病毒感染的小鼠会大量释放一种挥发性小分子——苯乙酮,有效激活蚊子的嗅觉神经系统,“也就是说,被感染的生物在蚊虫眼中更具吸引力,从而加速了病毒的传播。”

吸引蚊虫的苯乙酮“香味”是怎么产生的?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人体或动物释放的苯乙酮主要来源于体表的皮肤共生微生物,蚊媒病毒感染可导致宿主皮肤表面细菌的丰度明显上升,而这种细菌便具有代谢产生大量苯乙酮的能力。

为了探究抑制苯乙酮散发“香味”的方法,团队给被感染小鼠饲喂了一种维生素A衍生物——异维甲酸,这是一种在临床广泛使用的皮肤病药物。小鼠服用后,皮肤表面细菌增殖明显下降了,吸引蚊虫的气味也不及从前芬芳。因此,在感染宿主口服异维甲酸后,蚊子无法通过气味来定位并感染宿主,从而阻断了病毒的传播循环。

一系列的发现为蚊媒病毒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调控人体气味,阻断蚊媒病毒的快速传播。“在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的疫区对感染者广泛补充维生素A或相关药物,有望成为避免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全新策略。”程功表示,目前,团队已在马来西亚完成了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皮肤微生物变化的研究,即将进行异维甲酸的临床试验。“异维甲酸早已是批准的药物,我们的研究相当于为其增加一个适应症。”


编辑:王海萍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