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制快!北京朝阳区疾控16小时锁定感染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乐琪

2022-07-26 17:29 语音播报


热点

“经流调排查和综合研判,感染者因接触进口冷链食品而感染的可能性大。”7月22日,朝阳区新发现1例本土确诊病例。24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北京疫情发布会上,公布了溯源结果。16个小时,疾控部门就锁定了感染来源的线索,48小时内初步判定结果就通过发布会公开发布。

7月22日清晨,朝阳区疾控中心接到第三方实验室报告,社会面筛查发现一管10混1初筛阳性。应急处置人员迅速响应,在对原始标本复核检测的同时,第一时间直扑10名混检对象家中,采集本人与同住人员标本进行检测。同时,多组流调队员针对10名人员进行预流调,了解是否为高风险岗位人员、近期有无进返京等可疑情况。

朝阳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和地方病控制科科长助理齐啸说,找到这10名人员后,疾控人员先对他们进行了现场抗原快检,结果呈阴性,没有明确的指向。当天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确定阳性人员是其中一位退休人员。

此后,溯源和管控工作同步推进,进一步的电话流调、现场调查、轨迹核对等工作同步开展。朝阳区第一时间展开接触人员筛查和环境采样,并对周边5个重点街乡开展区域核酸检测。

溯源工作的巨大进展来源于针对病例深入细致的流调。“您这几天有没有外出就餐过?”“最近家里来过亲戚朋友吗?”“您平时爱吃什么?购买过冷藏冷冻食品吗?”通过面对面、视频连线、电话核实等多种方式,流调队员与病例像老朋友一样聊天,帮助病例回忆居家生活时接触过的人和物。

流调过程中,病例自述发病前曾网购过冷链食品,流调人员敏锐抓住这一重要线索,立即连夜出动,再次前往病例家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调查采样。经查看网购记录和食品标签,线索对上了,流调感染来源在16小时内初步锁定。当晚,可疑食品的核酸检测结果进一步佐证了疾控部门的判断。

在精准判定风险人员范围的过程中,判定的起始时间还曾经历过一次调整。“在确定了感染来源为进口冷链食品后,我们根据病例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时间,科学评估后将7月18日及之前的相关风险人员予以核减。”齐啸解释,病例感染来源明确后,其接触感染源之前接触过的人员是不可能具有感染风险的。“我们对风险人群进行核减是基于科学的研判,在不失一处、不漏一人的基础上,避免发生误伤。”

这起疫情调查处置正值周末,给疫情防控留出了有利的窗口期。“我们在心里给自己划了一条线,尽全力在周末搞清楚源头,科学调整防控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市民工作、生活的影响,为此我们分秒必争。”齐啸说。

“这起疫情之所以发现、处置及时,是基于疫情以来本市建立的敏感的监测体系和高效的应急体系。”朝阳区卫健委副主任吴兴海以疾控部门举例,目前朝阳区疾控中心每日有近百人的机动部队24小时在区疾控中心待命,“可以将流调队员比作消防队员。对于流调队员来说,疫情就如火情。即使在没有疫情时,他们也处在随时备战、随时响应的状态,一旦出现疫情,第一时间出动扑灭。”

吴兴海表示,虽然目前朝阳区本起疫情处于较平稳的阶段,但本市面临的境外、京外输入风险依然存在,科学佩戴口罩、扫码测温、核酸检测等常态化防控措施绝不能放松。


编辑:蔡文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