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 北京民用能源的升级之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2022-12-01 07:39 语音播报


热点

新中国刚成立时,北京的家家户户保持着烧煤做饭、取暖的习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京城不断调整能源结构,从早年的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到现在普及推广的天然气,不仅让居住在四九城的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捷,也令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清洁、环保。

(1)新中国成立初期做饭取暖都靠烧煤

上世纪50年代,京城家家户户做饭、烧水、取暖都要靠烧煤。

早先,人们用的是手摇煤球,这个工作需要专门的技工来干。据本报1953年9月22日2版《实行摇煤球流水作业法产量提高》记载,摇煤球技工主要负责摊煤、剁煤两道比较复杂的工序。摊煤就是按比例把煤末和黄土掺和成湿煤,然后摊平在煤场上。剁煤就是用铁铲把煤剁成小块。之后,再由其他工人把煤块摇成煤球。

1954年,北京建了两个机制煤球厂,从此,市场上可以买到机制煤球了。不过,在那个年代,由于加工、运输、存储能力都有限,煤球供应难以满足需求,尤其是冬季采暖用煤无法实现随买随用。所以,每年提前储备煤球对于全北京来说是件大事。

1961年,宣武区煤球厂的工人在生产煤球。高宏摄

通常,市冬煤供应联合办公室从夏季就开始着手准备当年的冬煤供应。为了让单位和个人都能及时烧煤,机关、团体、企业、部队、学校和50人以上的私营工商户冬季用煤,统一由市煤建公司负责供应,售出时,还根据他们提出的需煤计划搭配25%的煤末,供他们自行摇制煤球掺用。市民炊食和取暖用煤主要由市零售公司、合作社和私营煤铺供应。(1954年12月3日《北京日报》2版,《共同做好冬煤供应工作》)实际上,各家各户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早早地购买煤球储存,因为现买的话一是可能买不到,二是会碰到送煤不及时的情况,再有就是现生产的煤球湿度大,不好烧。

1981年冬天,煤厂工人冒雪为居民送煤。李晞摄

尽管老北京们早已习惯了烧煤球做饭、取暖,但随着蜂窝煤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烧煤球不但费煤、费劈柴,煤渣也多,不利于城市环境。来自1957年5月的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北京烧煤球的大约有60多万户,使用蜂窝煤的有4万户左右。相比之下,全市一年因为烧煤球而多耗费的煤约为30万吨,耗用的劈柴约有两亿多斤。更重要的是,全市一年产生的100多万立方米垃圾中约有60万立方米是煤渣。(1957年5月25日《北京日报》1版,《推广烧蜂窝煤》)

1957年,北京开始推广使用蜂窝煤和蜂窝煤炉。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仅城区就有近百条蜂窝煤机生产线,在当时条件下,蜂窝煤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在冬季采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东西城所有煤铺关停,取暖改换清洁能源,烧煤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人工煤气开启便捷生活

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北京不断研究综合利用煤炭资源。1958年,市煤气热力公司利用石景山钢铁公司多余的煤气进行了试验,为推广管道煤气做准备。

从那年7月起,石景山钢铁公司工人宿舍区的部分住户陆续装上了煤气管子和煤气炉,到年底,这些人家就开始用煤气烧水做饭了,他们成为北京最先使用人工煤气的居民。本报1958年12月19日3版报道《古城部分居民试用煤气》记录了当时的情景:用火柴一点,一条条火舌就由炉中喷吐出来,放上一壶凉水,只用五六分钟就烧开了。“以后可不用由楼下往楼上提溜煤了。”居民们高兴地说。

上世纪50年代末,伴随着北京炼焦化学厂,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北京焦化厂的建成投产,以及贯通长安街、全长21公里的首都第一条煤气干管的完工,长安街沿线的单位、居民也成为煤气供应的受益者。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煤气。昔日烧煤做饭、取暖的人们开始享受煤气带来的便捷:只要划根火柴、打开煤气炉开关,就可以做饭;用不着自己烧炉子,屋子就暖暖和和的。

1959年,兴建中的炼焦化学厂(即北京焦化厂),长长的管子是煤气管道。王一波摄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的工作提出四条建议,其中一条是把北京建设成为优美、清洁、具有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成为当务之急,北京掀起新一轮发展煤气用户的高潮。

1984年,首钢煤气进城工程完工,三里河地区部分居民用上了首钢煤气。当年,北京共有51475户家庭成为煤气用户,这相当于此前25年全市发展煤气用户的三分之一。(1984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胜利完成五万户管道煤气工程》)

此后,北京的煤气用户一直以每年数万户的速度发展。截至1993年7月,全市煤气用户有593559户,煤气运行管线总长度达1574.42公里。(1993年9月14日《北京日报》2版,《市煤气公司35年发展用户59万户》)不过,由于受到气源限制,煤气供应数度出现紧张的情况。1997年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后,用户陆续置换天然气,人工煤气的历史使命也进入倒计时。

(3)煤气罐曾是抢手“香饽饽”

煤气推广、普及的同时,北京还尝试使用了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

1965年1月,设计人员利用我国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用过的苏联钢瓶和减压器,在西城区石油部宿舍的8户人家进行了使用液化气的试验。当年年底,西郊灌瓶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六铺炕、三里河等几个地区建立了供应服务站,包括这8户人家在内的4882户居民成为北京市率先使用煤气罐的液化气用户。

之后,北京有计划地发展液化气用户,液化气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截至1986年12月,全市在册的液化气用户达74万多户,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方便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1986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1版,《市公用局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

不过,这期间曾发生过液化气供应十分紧张的状况,其原因在于液化气资源紧张,储备、灌装等能力也不足。为此,市政府决定停止液化气用户的发展,同时确定了以大力发展人工煤气和天然气实现市区民用炊事燃气化的方针。

1985年,清华大学后勤部门成立了煤气罐搬运站,专门为教职员工上门送煤气罐。李晞摄

在发展液化气用户的过程中,煤气罐非常抢手,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那些年,不少居民自行购置液化气钢瓶、灶具,社会上出现了近20万“无本户”,对液化气计划供应冲击很大。而且,很多使用液化气的用户改用管道煤气后,其钢瓶、灶具不但没能回收还大量自行转让,再加上外地异形瓶进京的情况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一度导致液化气用量不但未能减少,反而逐年增长,眼看就要突破燕化公司所能供给的15万吨液化气总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确保首都液化气的正常供应,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液化石油气供应管理的通知》,从1987年1月1日起,北京实行液化气钢瓶挂号码牌对号销售,凭证定量供应,为符合条件的“无本户”发临时购气本,液化气用户如改用管道煤气必须交回液化气钢瓶、灶具。经过整顿,北京城区民用炊事气化率达到了80%以上。有本户用气有了保证,临时供应户也可以计划供应了。(1987年1月27日《北京日报》1版,《全市液化气整顿工作基本完成》)

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家庭使上了天然气,煤气罐少见了。目前,北京液化气用户为180万户,主要集中在城市保护区和部分郊区,使用者多为平房院居民。

(4)在全国率先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上世纪80年代,有人把煤球、蜂窝煤比作“玉米面”,把煤气、液化气比作“标准粉”,把天然气比作“富强粉”。北京人从吃“玉米面”到吃“标准粉”,后来又吃上“富强粉”,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1985年10月,华北油田天然气从河北永清输送到北京,日供气量达到40万立方米。两年后,作为华北油田天然气进京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城首条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来自华北油田的天然气由全长30公里高压管道输送到海淀区中关村调压站。1987年底,北京大学1039户教职员工成为北京首批用上天然气的居民。(1987年12月29日《北京日报》1版,《北大千户教职工首批用上天然气》)

从此以后,北京的天然气事业快速发展。到1992年6月时,全市已有天然气用户21万户,约占全市管道燃气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1992年6月2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5年发展天然气用户21万》)

这期间,地质储量为2000亿立方米的陕甘盆地中部天然气田开始开发,国家决定在“九五”期间投资100亿元,从陕甘宁地区引天然气进京。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首都大气环境确定的“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工程。输气管道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兴建,西起陕西靖边,东至北京石景山衙门口,途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3省1市22个县,全长860公里。1997年9月,陕京输气工程竣工投产,首都北京正式接通来自陕甘宁的天然气。(1997年9月11日《北京日报》1版,《陕京输气管道通气》)

上世纪90年代,工人在给老旧小区安装天然气灶台。翟伟摄

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大大改变了北京市的民用能源结构。从1997年到1999年,北京开展了煤气用户大规模改烧天然气行动。到1999年7月完成“三年计划”时,全市煤气改用天然气用户总共有40余万户,彼时,全市的天然气总户数已达99万户。(1999年7月4日《北京日报》1版,《天然气置换提前完成》)

伴随着陕气进京市内工程以及天然气储气罐站、天然气加气站、地下储气库和调压站、管网建设等燃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北京的天然气输气管网沿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路不断延展,郊区也因此受益。

2006年7月4日,朝阳区双桥地区最后一批6000多户煤气用户置换天然气,北京彻底告别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工煤气,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的城市。至此,北京的天然气占全部能源消耗的18%,冬季采暖燃料中的天然气占到65%左右。更重要的是,发展天然气给北京带来了可观的环保效益——每年能够减少燃煤396万吨,减少飞灰26.4万吨,减少废渣86.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0.7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5.6万吨,减少氮氧化物2.4万吨,减少一氧化碳8.6万吨,减少总碳氢1.66万吨。(2006年7月9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率先实现燃气管网天然气化》)

2010年,工作人员在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北京输气管理处永清分输站,对设备进行巡检。方非摄

时至今日,北京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化城市。根据今年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北京将优化清洁供热布局和绿色供热体系,推动剩余山区和浅山区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基本实现本市供热“无煤化”。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还会创造出更多绿色能源发展奇迹。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