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开特展,这俩文物半个世纪来首次亮相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冕 邓伟

2023-11-07 19:35 语音播报


热点

50年前,考古学家掀开了河姆渡遗址的面纱,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50年后,324件(套)河姆渡出土文物在国家博物馆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猪纹陶钵和双鸟朝阳蝶形器更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亮相北京。8日起,“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将对观众开放。

两件首次京城秀的文物,并列展示在中心展柜里。其中,猪纹陶钵是一件盛储器,表面漆黑。外壁两侧分别用白色线条勾勒出一只长鼻圆眼、浑身鬃毛的野猪,四足仿佛正在蹒跚而行。细看猪身上的花纹,有芽叶和稻穗,重圈圆形象征着太阳。双鸟朝阳蝶形器是一件象牙雕刻品的残片。虽然上下部已经残损,但从现存部分仍然可以看出古人独特的审美和娴熟的技艺——外刻5周同心圆,圆外上半部都刻着“火焰”纹,两侧各刻对称的鹰嘴形鸟。

展厅里,更多的展品是桃核、炭化稻谷、菱角、茶树根等。“这些是鹅肢骨,距今已经有7150至6670年的历史了,它们或可以证明,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4块土疙瘩是茶树根,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山茶属茶种遗存,把我国种茶的历史向前推到距今6000年前”“出土众多的菱角,大多已经变黑了。这是先民主要的采集食物”……内容严谨的考古展,被带着烟火气的展品变得更可近,仿佛一群有趣且真实的古人站在了观众面前。

有些展品是近年来的新发现。比如成盒装的牡蛎、满月贝、海螺等。2013年夏,距离河姆渡遗址不远的井头山遗址,地质钻探土样被雨水冲刷,露出的贝壳、陶片和动物碎骨,被一位放羊村民收集后送到了附近考古队。由此追溯到了河姆渡遗址的“先辈”。展柜里,一只木碗陈列着。它是桑木材质,比河姆渡遗址红漆木碗早了2000年。还有些保存完好、器形略显独特的木桨,无疑是古人已经开始探索海洋的最佳佐证。

展览入口处,还有一本1978年人教版的《中国历史》第一册,这是河姆渡遗址首次载入中学教科书。这个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以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浙江东北部的宁绍地区东部和舟山地区的遗址,为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至今仍在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干栏式木构建筑起源、南方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等历史研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国博策展人陈克双介绍,1973年,这处遗址初露端倪,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展览通过“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文物,涵盖丰富的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生动呈现河姆渡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引领观众走进河姆渡,直观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


编辑:王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