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问题地块”变成了“耕读田园”
北京海淀微信公众号 | 作者 栗洁

2023-10-23 16:04 语音播报


城事

在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曾经有一处被认为是“问题地块”的实验地苗圃,在被建设成为“耕读田园会客厅校地共建实践基地”后,重新释放了活力。10月1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苗圃基地里新种下的种子已渐渐破土发芽。这是学院路街道以“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为切入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实践。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院路街道党工委紧紧把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按照“共生式党建”理念和“找痛点、做服务、求长远、看成效”的步骤,通过深入社区开展群众访谈、社区问卷、聘请专家团队现场查看、专业研讨等方式梳理老旧小区“痛点库”。以问题为导向,用“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作为治理地区“斑秃地块”的切入点,实现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打造了多个具有绿色、人文、共建、诗意、环保、互动的社区“田园”。

蹲点式调研寻找社区治理新路

老旧小区中的斑秃绿地,往往呈现出“位置散、面积小、环境差、管理难”的特点。一次性补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很多老旧小区中,补种后的斑秃绿地,因管理不到位,刚补种不久就又黄土露天,一直以来都是居民投诉的热点问题之一。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院路街道党工委坚持“实”字当先、“干”字为要,街道领导班子带领相关部门科室沉下心,蹲点社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面对调研回来亟待解决的问题,着重强化“以点带面”“见微知著”的能力,力争在社区力量动员上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突破以往相对单一的治理手段为切入点。“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不少社区存在公共绿地空间不足的痛点问题。‘陌生社会’怎么转变为‘熟人社会’的问题,这也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不高,社区治理症结之一。结合这两个痛点,我们就想把‘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作为解决社区重点问题的抓手,从‘站着看’到‘跟着干’,从‘为你做’变‘一起做’。”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郑鹏说。

“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把“五社联动”的理念和机制融入社区“微更新”中,充分发挥学院路街道与高校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互补优势。项目自启动以来,学院路街道领导班子开展头脑风暴、专家研讨、实地踏勘、参加耕种等多次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制定了六道口社区、768社区、石油大院社区、富润社区、志新社区、地大一社区、城华清枫社区和北京林业大学地块共8个点位,分两批推进试点计划。目前项目总体推进情况顺利,各试点社区和单位围绕“耕读田园会客厅”建设已开展公参、种植、科普教育等各类活动120余场,动员3000余社区志愿者参与耕读活动,改造更新斑秃地块3700平方米。

校地共建破解“问题地块”难题

8个试行点位中,北京林业大学是第二批中最新被纳入项目计划的点位。位于校内的苗圃,因历史原因造成环境杂乱、隐患突出,与周边社区环境形成反差,也是困扰学校发展的“问题地块”。学院路街道在调研中发现了这里的问题,主动邀请校方加入“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

项目建设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高度重视,党委书记王洪元带领校领导班子与街道领导先后开展了4次调研。在专题调研过程中双方形成共识,将项目建设定位于探索校地合作基层治理地区优势资源与校地双方需求进行有力结合,最终建设成了“耕读田园会客厅校地共建实践基地”,总面积930平方米。

10月8日,实践基地正式投入使用。百余名社区居民齐聚林大苗圃实验地中,自己动手种植。12岁的子忻和同组的其他三位同学兴奋地将一颗颗小种子放入苗圃中。“孩子们知道有这么块儿地方,特别高兴,翻阅各种资料,选择合适的植物,他们特别投入,干得热火朝天。”子忻的爸爸告诉记者,他们这块种植地的名字叫“开心思源”,是分别从小组四个成员家庭孩子的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组成的。

实践基地投入使用以后,孩子们每天下午放学后,这里都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不仅打造成为科普基地,也是绿色生态自然教育基地、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

“这个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来凝聚民心。我们打算将社区内的斑秃地块也提供给居民,让大家自己打理,环境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林业大学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范朝阳说。

从“共建共享”逐步走向“共治”

在对试点社区的调研中,学院路街道关注每一个试点地块的进展,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各类力量全程参与建设,亲手搭建一砖一石,亲手种植一草一木,这正是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要求的真实体现。在“耕读田园会客厅”的建设中,学院路街道通过发挥居民和各类社会力量,大家逐渐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社区从“共建共享”逐步走向“共治”。

石油大院社区公共区域中的800平方米的背阴区域用居民的话说就是“种啥啥不活”。社区开始推动“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后,不仅居民参与进来,院内几个科研单位也纷纷加入,还有石油幼儿园、石油附小、石油附中都主动加入设计建设队伍,共同建成具有林下植物特点的“儿童友好药材花园”。“耕读田园”志愿者家庭不仅实现“认种”,更主动做到“认管”,园内责任区日常管理工作由志愿者们自觉排班负责。

看到斑秃地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油大院物业公司也积极加入维护团队,产权单位主动投资70万元改善社区环境。

“我们以‘耕读田园会客厅’为抓手,积极发动辖区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地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改造和提升。动员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到社区更新的共建共治共享过程中,推进居民议事协商,凝聚社区共识。”郑鹏说。

让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大合唱”

学院路街道党工委持续跟进已建成的项目。同时思考“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在实现基础建设和群众参与后,如何提升可持续发展动能?

学院路街道认真研讨“五社联动”机制要求,反复征询专家意见,试点引入社区基金,探索“耕读田园会客厅+爱心集市”运转模式,尝试用园子里产出植物做成工艺品进行义卖,所得善款都进入社区基金蓄水池,再通过社区申请以项目方式回拨反哺“耕读田园”项目。

六道口社区通过北京市种子协会实物捐赠方式建立起“种子博物馆”,不少试点社区的志愿者利用田园中的植物,制作成各种手工制品进行义卖。虽然目前社区基金吸收的善款和实物还微不足道,但却是“五社联动”机制社区慈善资源助推基层治理迈出的一大步,为社区慈善资源支持民生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安全、规范、稳定的运转途径。

“五社联动”让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大合唱”。学院路街道“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目前还在起步探索阶段,这不仅仅是几场活动,几个地块的建设,更是一个系统性的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创新与实践。共建共享才能共赢。居民郭先生由感而发:“如果只是社区单纯地提供服务,有可能让人等靠要的思想会越来越严重,参与度会极低,居民对自己的家园认可度也可能会越来越差。现在这样,让我们更愿意主动参与社区的治理,更爱自己的家园。”

“增强群众参与效果、实现社区治理利益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推进的内容。学院路街道党工委紧密结合主题教育,着重强化‘见微知著’能力,力争在社区力量动员上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突破相对单一的基层治理切入点,让‘耕读田园会客厅’真正成为践行‘五社联动’新理念,实现高水平社区治理的新平台。”郑鹏说。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