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一次挂号管三天”,便民就医多寻“更优解”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雨馨

2023-12-13 14:00


长安观察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近段时间,呼吸道疾病持续高发,城乡居民尤其是儿童的就诊需求明显增加。为了方便群众就医,许多医疗机构尝试优化就医流程,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便民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就诊挂号,一直以来都是“当日当次有效”。这条硬杠杠,是应有的规则,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容易成为患者心中的痛点。医生诊断必然要以检查结果为依据,因此,首诊内容基本是问诊和开检查。但像CT、磁共振等检验检查项目,结果并不能随做随出,特别是知名医院,一通长队排下来,患者往往不能当日事当日毕。一旦跨天看结果,患者就要重新挂号,多花钱不说,倘若首诊是热门科室,还得再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抢号。有医院粗略估算,如果按门诊每天开具600份CT申请来计算,大概每月有600人左右需要重复挂号。再赶上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体验更是遭心。对此,很多患者颇有怨言,争议也不断。

此番多地医疗机构试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无疑是以制度创新提升就医体验的主动尝试,值得点赞。就当下来看,既然呼吸道疾病高发,那么不妨对症下药,优化就医流程,减少重复挂号,既能纾解看病焦虑,也能缩短候诊时长,减少交叉感染等风险。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项服务创新,传递出“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本理念。

在便民就医方面,许多地方近年来展开了颇多探索。比如,重庆规定,对门诊注射输液、换药、理疗、针灸、推拿、血透、放射治疗等患者,1个疗程只收取1次诊察费;成都试点多项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其中包括延长挂号有效期,实施院内“一卡通”等政策;山西省卫健委研究制定方案,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号管三天”就诊模式。“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公立医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为民便民为天职。种种探索不见得一出手就完美,但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民生关切,值得好好借鉴和推广。

便民就医没有最终解,但一定可以找到“更优解”。这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就医流程优化也有了更多可能。就拿重复挂号来说,此前之所以循此规定,一大因素是复诊患者如果不挂号,系统里就无法显示信息,医生也没办法进一步做诊断和治疗。如今通过升级系统、打通“数据孤岛”,复诊信息均可自动生成,挂号制度改革也水到渠成。除此之外,许多医院也大力推行“先化验再诊疗”服务,血常规、肺炎支原体、流感等常见化验申请,患者在候诊之余就可在手机上自主下单,大大缓解了重复排队问题。

当然,惠民服务政策的实施,也是对医院管理能力的考验。改革新规之下,医生工作量增加怎么办、如何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医院的管理秩序怎样维护等问题随之而来。这些衍生矛盾,需要医疗机构立足实际、积极解决,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和绩效考核,在保障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呵护好医务群体的积极性,如此方能行稳致远。

让看病方便一些、便宜一些,这是人们最朴素的诉求,也是医疗改革追求的目标。诚然,解好多元方程并不容易,但只要认真听取民声,一点一点击破“看病难”“看病烦”等痛点难点,医患双方都会找到更强的获得感。

图源:央广网


编辑:范荣


打开APP阅读全文